乡村美景中 基层治理暖意融融

  • 来源:爱游戏
  • 发布时间:2023-12-11 18:52:47
  • 型号:乡村美景中 基层治理暖意融融
  • 产品类别:户外常规屏

一张网格,将“万根丝”拧成“一股绳”,凝聚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守护住乡村的安宁与幸福;多元共治,积

  一张网格,将“万根丝”拧成“一股绳”,凝聚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守护住乡村的安宁与幸福;多元共治,积累暖心事敲开“幸福门”,细致入微润民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馥郁盛开;树立新风,让“家园美”浸润“乡风美”,开启乡风文明治理新模式,美丽彝村焕发出活力。

  通过慢慢地加强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楚雄”、科学统筹市域社会治理力量、全力构建向善向好的治理环境,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带来的民生暖意,流淌在一方方乡村美景之中。

  两步一盆花,十步一换景,各色盆栽绿植整齐摆放、养护良好,村民的房屋外墙上挂着具有特色的农具、草帽、草鞋作为装饰。走在哪吐村的乡村小径上不禁会感到好奇:这些既彰显村民“个性化”,又井然有序的景观是怎么样打造并维持的呢?

  “每家每户门口的花草都是村民负责,自己浇水和看护。像这一棵就是之前的树苗没成活,村民自己来补种的。”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凤珅指着路边的一盆树苗介绍道。

  边走边说,凤珅迎头碰上了村民李加德,两人打过招呼寒暄了几句。凤珅介绍说:“李加德是村里的党员,自己也有些施工的手艺,村里有项目进行时,安排他担任质量技术监督员,有不合适的地方他会及时跟我们反映并调解。”

  发挥好党员的带领和监督作用,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哪吐村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探索出了“支部+理事会”的村民自治模式。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长担任理事长。“支部来提议,村民说了算”,让乡村治理工作更加顺畅高效、贴合实际。

  与此同时,将自治力量连成网格,兜住了“平安”,也兜牢了“幸福”。插甸镇实现了全镇各级网格党的组织领导全覆盖,将风险化解在网格中、将便捷“嵌”在了网格里。

  2022年8月17日傍晚,哪吐村委会值班人员接到了哪吐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继能的求助电话:独居老人李琼芳突发疾病,需要尽快送医检查。

  李继能也是村里的网格员,对于村里的外来人员、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网格员都会定时走访排查。发现一直关注的八旬独居老人李琼芳当天没有出门,李继能赶紧敲门查看,于是发现了老人的情况。

  凤珅听到消息的时候,夜幕刚把村庄笼罩。来不及犹豫,他第一时间联系了乡镇卫生院和驻村工作队员赶到老人家,同时把情况向镇党委报告。村医研判后,建议将老人送到县医院。“到县医院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回,于是村小组派出了村民张翠芳一路陪伴老人挂号、输液、验血。所幸老人的情况并不严重,在第四天上午平安出院了。”村民齐力暖心送医,用网格的合力形成了民生的暖意。

  为了更好地发挥好网格的力量,插甸镇以镇综治中心为落脚点,开发了“数治插甸”掌上为民服务平台。

  武定县插甸镇党委书记宋春宇介绍:“在‘数治插甸’平台,群众能够最终靠语音或文字的形式反映矛盾纠纷、进行网上投诉,办理宅基地审批、临时救助审批等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

  在“数治插甸”的可视化大屏上,“雪亮工程”“社会治理”等版块清晰明了。同时,还可借助AI技术实现人员聚集、火灾、危险行为预警,用智能化手段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活力。

  山峰高耸却温润,草木郁郁葱葱。汽车在两山之间缓慢行驶,不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便来到了这个被青山环绕在臂弯里的美丽彝村——楚雄州姚安县太平镇各苴村。

  微风擦着树梢从山坡上缓缓而下,吹过村道两侧的樱桃树、杨梅树,在宽阔整洁的广场上盘旋片刻,吹进了各家各户装点着花草、收拾利落的庭院。

  这个让人心情平静的小村庄还有两件“稀奇事”。初到各苴村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里的村民都不太喜欢关门,村民与屋外的客人目光相遇,便回以腼腆的微笑;还有一件,当村民家里需要办酒席招待客人,需要先向村委会报备,领取一块“文明饮酒”的提示牌放在家门口,提醒自己也让其他村民做好监督。

  通过“耳濡目染、奖优罚劣、共治共享、互相监督”等方式,乡村的文明新风尚在这里蔚然成风。“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乡风‘红黄榜’‘晒奖惩’活动,‘红榜’晒环境清洁、邻里和睦、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的典型;‘黄榜’晒各种生活陋习、违法违纪等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行为。”各苴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国才介绍,各苴村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舆论力量来促进文明乡风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

  “家人和睦凉水也像美酒,家人反目蜜汁也会苦口。”这是印在各苴村“彝村讲习所”墙上的一句彝族格言谚语。家庭和睦,家风优良,才能撑起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

  今年1月份,各苴村委会调解员接到了村民小周的电话,小周的父母因家庭琐事再次发生了争执。调解员们了解到,两个人已经结婚19年,家庭矛盾也持续了十余年。在调解现场,双方亲朋好友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不相让。

  “调解员得知小周母亲的叔叔曾担任过村民小组长,参与调解过多起此类案件,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便邀请其参与调解,分别做双方当事人及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周国才回忆道,为了完全解决好这起长年的家庭纠纷,需要从思想上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指引,树立法治意识。

  调解员向双方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有关规定法律知识,以及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重要性。经过细致耐心地劝说与调解,双方重归于好。“在回访中我们了解到,双方目前都在积极履行家庭责任,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条件,两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为幸福家庭一起打拼奋斗着。”周国才说道。

  “云南省文明村镇”“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楚雄彝族自治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各苴村的荣誉榜上,一块块让人目不暇接的奖牌展示着这个美丽彝村以乡风文明治理的印记。

  “找不到家门、住不惯楼房、忘记带钥匙……”说起居民刚搬迁到红土田社区时遇到的困难,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普学兵还历历在目。

  红土田社区是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019年4月开始搬迁入住时,从武定全县11个乡镇迁入的343户1881名群众成为了这里的居民。这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安置区,彝族、汉族、傈僳族、苗族等9个民族在这里安居生活。

  “搬迁之后居民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活小习惯不适应。以前在老家是一家一户,大家都很熟悉,搬迁之后很多老年人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普学兵说,当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外都要随身两样东西,一个是备用钥匙,一个是居民的名册,以便及时送居民回家。

  如今,走进红土田社区,居民们悠闲地在篮球场、足球场上活动,在民族舞台旁唠家常,早已不见拘束和不适应。沿着社区门口的路向上走几步,便到了社区建设的村史馆。

  村史馆记录着红土田易地扶贫搬迁的历程,还有一间展厅专门还原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房梁上挂着腊肉、煤炭在火塘里烧得火红、石缸里水流缓缓流淌,栩栩如生。“要让居民们‘记得住乡愁’,提高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记住历史、激发内生动力。”普学兵介绍道。

  社区里,还有另一个地方常常会出现居民忙碌的身影。通过“社区党总支+合作社+产业+群众”的模式,红土田社区建立了彝绣扶贫工厂,让居民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

  “我们会给社区里的妇女进行彝绣培训,平时她们接到订单,可以拿到家里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制作,增加收入。”彝绣工厂负责人李亚梅介绍。那菊芬是正在参与彝绣工厂工作的居民,用空闲时间做彝绣,一个月最高可以多三千元左右的收入。“我的小孩还比较小,但是现在上学很近也很方便,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做做活计。”那菊芬笑呵呵地说道。

  到今年6月,彝绣工厂的产值已达到了360万元左右。生活方便了,收入提高了,红土田的居民们在满满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中,心连着心奋斗着。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